作者: 來源: 新華網 發表時間: 2025-08-11 09:42
浴血抗戰報國心,華彩壯歌頌英雄。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回望歷史,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御外敵,譜寫出一曲曲英雄壯歌,歷經14年浴血奮戰,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文藝作品是抗戰洪流中的重要力量,涌現了一大批經典力作。新中國成立以來,抗戰題材更是佳作迭出,其中浸透的偉大抗戰精神,在華夏兒女血脈中代代傳承。9日起,北京日報推出《壯歌》系列報道,重溫那些抗戰文藝經典中的浩然正氣和熱血忠魂,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從中汲取昂揚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
張勇手(左)飾演的趙平原和朱龍廣飾演的高傳寶。
張勇手近照。北京日報記者 王金躍攝
觀影人次超30億!即便放在世界電影史上,電影《地道戰》取得的紀錄也屈指可數。由任旭東執導,朱龍廣、張勇手、劉江等主演的抗日戰爭題材電影《地道戰》自1966年元旦全國公映后,滋養了無數觀眾,成為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心中的愛國主義經典之作。
片中飾演區長趙平原的91歲電影藝術家張勇手日前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自豪地說:“我為能參加這樣一部經典電影而感到激動、驕傲和自豪。”
只有四位演員是八一廠的
1963年初,上級指定八一電影制片廠來拍攝《地道戰》。一年前,由八一廠制作的軍事教學片《地雷戰》公映后轟動一時,上級希望把《地道戰》也按傳統教學片來拍,既要體現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讓觀眾看后能學到一些基礎軍事知識和對敵斗爭的方法;又要求攝制組運用故事片形式進行拍攝,讓影片好看、生動。
曾執導《奇襲武陵橋》等多部軍教片的任旭東接受了拍攝任務,并負責指導寫劇本和派人深入冀中平原采訪。任旭東曾有兩次挖地道炸炮樓的真實經歷,他經過思考,從當年冀中平原用地道戰抗擊日軍侵略最出色的“英雄村莊”河北正定縣高平村,和該村一位因殺敵英勇被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的村民身上獲得靈感和素材。1965年春,任旭東用一個星期寫出了分鏡頭劇本,審查通過后邊拍邊改,5月20日正式開機,9月拍完。
“我是臨時被派到《地道戰》劇組的。”張勇手笑著回憶。雖然該片由八一電影制片廠負責制作,但八一廠演員只有四位,分別是飾演趙平原的張勇手、飾演日本陸軍隊長山田的王孝忠、飾演偽軍司令湯丙會的劉江以及飾演假武工隊長孫進財的謝萬和。其余演員都是當時工程兵烽火文工團的演員,其中包括飾演民兵隊長高傳寶的朱龍廣。
拍攝《地道戰》時,張勇手只有三十出頭,趙平原卻是一個中年人,為此,張勇手為角色外形設計了兩個特點:一是粘上胡子,增加角色的年齡感;二是他看到平原地區很多人都喜歡把毛巾裹在頭上,他抓住這個特點,也用在了趙平原身上。
生動詮釋“人民戰爭”的含義
拍攝啟動,劇組開赴河北清苑的冉莊。張勇手至今仍清楚記得自己鉆進真正的地道時的感受:“地道戰是平原地區特有的作戰方式,是當時發展游擊戰爭的一個很重要的戰法——你打不到我,但我能打得著你,目的就是要把敵人引到我們的打擊范圍之內,再狠狠地消滅。雖然后來敵人發現地道后,采取了煙熏火燎、灌水等辦法,但我們都有辦法來應對。”
張勇手表示,地道戰是中國老百姓發明創造的,很好地詮釋了“人民戰爭”的含義,在中國共產黨的強有力領導下,所有人都是戰斗員。“兵民是勝利之本,這句話用在《地道戰》中最準確。看了《地道戰》,你能很好地領會毛澤東思想中‘論持久戰’和發動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偉大力量,也是我們抗戰能取得勝利的法寶,很了不起!”
張勇手回憶,拍攝期間,演員們為了演好角色,紛紛貢獻自己的想法。朱龍廣從一位老游擊隊員講述的“土坦克”故事里汲取了靈感。當時日軍有三八大蓋、重機槍,火力很猛,作戰時,我軍根本接近不了日軍炮樓,為此老鄉們發明了“土坦克”——把木頭打成桌子的形狀,把浸濕的棉被蓋在上面,好讓子彈打不透,游擊隊員藏在“桌子”下面,一點點向日軍的炮樓逼近,最終炸掉了炮樓。
任旭東希望《地道戰》兼具故事性,強調觀賞性。他告訴劉江,希望“湯司令”這個角色“越夸張越好”,這與劉江的想法不謀而合。于是劉江偷偷做了副假牙戴上去見導演,收到任旭東連聲稱贊:“就這樣,這樣好!”
影片成功是集體力量的功勞
《地道戰》采取紀錄片和故事片相結合的敘事模式。影片開場就是一個在地道里拍攝的運動長鏡頭,觀眾的目光跟隨鏡頭,能看到彎彎曲曲的地道宛如一條潛伏的巨龍,隨時要將敵人吞沒。
張勇手回憶,片中高家莊的外景是在河北冉莊、李莊、唐莊等取景拍攝的,但地道里的戰斗,其實是在八一廠搭景拍攝的。美工用木板搭建了幾層樓,再噴上土黃色做成地道空間,還留出足夠空間供拍攝時擺放燈具、方便攝影機的調度,完全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為了演好角色,演員們都極為努力。高傳寶從兩層樓高的大楊樹上跳下,26歲的朱龍廣第一次跳得不理想,導演讓他再跳一次,結果朱龍廣第二次跳下時摔裂了右腿關節。
影片中湯司令的那句“高,實在是高”,至今仍然流行。而劉江曾在生前的采訪時透露,這句臺詞原本并不在劇本里,而是他在和別人閑聊時無意中聽到的,后來排練時,他突然蹦出這句臺詞,效果很好,當場就被導演采用。
“當時拍攝時間緊,大家都很緊張。”張勇手說,但演員們身上都有很強使命感,不管是正面人物還是反派,都希望盡最大努力把角色演得鮮活生動,“《地道戰》的成功,是集體力量的功勞。”
《地道戰》中除了有真實的作戰場面,有生動鮮明的角色塑造,有精彩鮮活的臺詞外,片中豪邁激昂的歌曲《地道戰》和鄧玉華演唱的《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歌曲也紅遍大江南北。為了寫好主題曲,作曲家傅庚辰來到劇組駐地,與大家同吃同住,一起鉆地道睡大炕,感受當時的戰斗生活。任旭東也參與了《地道戰》的作詞,1963年,他曾聽過一位70多歲的老民兵唱起高平村的“地道戰歌”,很受啟發,最終跟傅庚辰一起寫下了歌詞:“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
創作者寄語
“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不忘國恥”
“我雖然沒有參加過抗日戰爭,但我參加過解放戰爭,我深知抗日戰爭對于中國老百姓來說意味著什么。”張勇手說。1934年出生的張勇手,飾演過《奇襲》的志愿軍偵察連長方勇、《林海雪原》的團參謀長少劍波、《南征北戰》的解放軍高營長、《英雄虎膽》的偵察參謀耿浩。飾演這些英雄人物也給他注入了精神能量。
“拍攝《地道戰》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忘的經歷。”提起當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91歲的張勇手一下子變得非常激動,他攥緊拳頭堅定地說:“我們一定要繼承老一輩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最終擊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光榮傳統。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不忘國恥,努力工作,創造最好的條件來發展和守衛我們的祖國。”(北京日報記者 王金躍)